而在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颁布后,情况就不一样了,任何公民都可以成为公司的合法创办人。
美国政界对中国方面的指责只会带来负面效应,而我国一些经济学家对讨论全球不平衡问题的抵触和过度敏感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当全球经济重新回到常态时,如果美国想要继续保证资本像危机发生之前一样正常流入的话,国际投资者就会要求更多的风险回报收益。
讽刺的是,作为美国国债的最大外国买家,如果2009年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如同美国政府所希望的那样大幅减少的话,中国将没有财力帮助美国保持国债的价格(除非美国居民相应地增加他们的储蓄)。但我们知道,这是一件说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但无论如何,美国财政状况的未来是令人担心的。我认为,当前中国面临着两个挑战: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把失业率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上。作为米尔顿·弗里德曼的半信半疑的信徒,我很担心当美国经济有所好转,特别是美国金融体系中的栓塞有所化解、美国投资者风险偏好提高、美国居民停止窖存货币时,这一政策带来的通货膨胀后果。
盖特纳先生表示美国政府届时能够压缩政府开支、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美国经济形势的好转必将导致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增加,潜在投资者将不再继续一味考虑避险,资金将撤离美国国债市场流向证券市场,现金将从美联储的准备金账户流入金融体系。弗兰克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认为货币存量增加造成了有效需求的增长,刺激了生产和消费的增长。
据估计,明末文官有24683人。另一方面,则是民间发展工商业缺乏资本支持。这个规律不仅适用于中国,同时也适用于西方。据估算,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的百年间,美洲生产的白银有六七亿两,这些白银大约有1/3—1/2流到了中国。
生丝主要产于江浙,而主持外贸的是商人。嘉靖时期如此,嘉靖之后并没有改变。
10月12日凌晨2点,他们看到了陆地。那么,巨额白银到底到了谁的手上了呢?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的严世藩,曾经纵论当时财富在百万两银子以上的富豪,榜上有名的17家中,除了山西三姓、徽州二姓可能是指晋商、徽商(他们因食盐垄断经营而发家)之外,其余的不是太监,就是高官,他们都是因权力而占有财富。美洲白银流向中国是通过贸易,即银丝交易——用美洲的白银交换中国的生丝而实现的。哥伦布的发现使人类开始进入全球化时代,世界各民族都被卷入其中,中国也不能例外。
晚明以来巨额白银流入中国,在分配上并不能由工商业阶层所掌握,而是被权贵们所占有。原因在于,这些新增的货币没有多少进入流通和生产领域,发挥其刺激生产和消费的功用,而是进入了权贵们私人宅邸的夹墙和地窖,成为不能推动经济发展的死的财富。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90名船员,乘坐圣玛利亚号等3条帆船,从西班牙帕洛斯港出发,往西航行。如此之多的白银流向中国,中国社会的诸多方面不能不深受其影响,如明代万历年间实行的一条鞭法这样的税收货币化改革据信就与白银存量大增有关。
如果社会财富分配不能有利于具有生产性功能,亦即使财富成为经济发展的资本的人掌握财富,那么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长期繁荣恐怕是没有保证的。由此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社会财富应该由谁来掌握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历史事实证明,财富只有放到那些对通过发展工商业而赚钱有强烈兴趣的人的手中,才能成为推动生产、创造就业的经济发展的资本,才能对经济发展、国民财富增加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白银流入中国,新增的货币未必就能造成有效需求的增长,未必能够刺激生产和消费的增长。美洲白银流向中国是通过贸易,即银丝交易——用美洲的白银交换中国的生丝而实现的。
中国历史上的社会财富分配不由市场,而由超经济强力来完成。生丝主要产于江浙,而主持外贸的是商人。明代的社会财富分配,始终是太监和高官,如刘瑾、严世藩之流占大头。原因在于,这些新增的货币没有多少进入流通和生产领域,发挥其刺激生产和消费的功用,而是进入了权贵们私人宅邸的夹墙和地窖,成为不能推动经济发展的死的财富。这也说明另一个问题:社会财富的创造固然重要,但财富的分配可能更重要。那么,巨额白银到底到了谁的手上了呢?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的严世藩,曾经纵论当时财富在百万两银子以上的富豪,榜上有名的17家中,除了山西三姓、徽州二姓可能是指晋商、徽商(他们因食盐垄断经营而发家)之外,其余的不是太监,就是高官,他们都是因权力而占有财富。
但是,中国有特殊的国情,有许多和其他地方不一样的地方,所以适于解释其他地方如英国、美国的经济理论在中国未必适用。可见他们并非没钱,这些钱都藏在他们家里的夹墙和地窖之中,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暴露于阳光之下。
另一方面,则是民间发展工商业缺乏资本支持。权贵们掌握财富之后,并不把财富用于发展工商业所需要的资本,财富再多也不能发挥作用。
据估算,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的百年间,美洲生产的白银有六七亿两,这些白银大约有1/3—1/2流到了中国。进入专题: 财富 。
西班牙人到美洲之后发现并大量开发金银矿,以西班牙比索为单位的银币开始流布全世界。由此可知,每年从美洲、日本流入的区区三四百万两银子,还不够官场消化。晚明以来巨额白银流入中国,在分配上并不能由工商业阶层所掌握,而是被权贵们所占有。据估计,明末文官有24683人。
同时期世界白银的另一生产中心日本所产白银也大量流向中国。于是,我们从历史中看到的情形与弗兰克的推论不同,晚明以来的中国经济虽有发展,但经济结构并没有质的改变,所谓的经济扩张也远远没有像弗兰克所说的那样壮观。
当日,他们登上那个被他们取名为圣萨尔瓦多的小岛(现华特林岛,属巴哈马群岛)。弗兰克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认为货币存量增加造成了有效需求的增长,刺激了生产和消费的增长。
嘉靖时期如此,嘉靖之后并没有改变。美国学者弗兰克在他震动国际学界的著作《白银资本》中认为,晚明时期白银流入中国刺激了中国经济的扩张,中国和其他地方一样,新增的货币造成了有效需求的增长,刺激了生产和消费的增长,自16世纪中期起,白银注入中国经济所造成的经济扩张更为壮观。
众所周知,美洲金银是西班牙人开发的,16世纪时西班牙因为占有这些财富而号称强盛,但这种强盛并没有保持多久,进入17世纪之后很快被荷兰和英国所取代。晚明的江浙商人通过对外贸易为中国赚来大批白银,但是这些银子未必能留在他们自己手上。这就是日后震惊世界的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光荣之旅。粗略估算,这一时期(中国晚明时期)流向中国的白银应该在3亿两左右,平均下来,每年流向中国的白银有三四百万两。
但是,我们在历史上却看不到这样的典型例子。如此之多的白银流向中国,中国社会的诸多方面不能不深受其影响,如明代万历年间实行的一条鞭法这样的税收货币化改革据信就与白银存量大增有关。
假如每个人一年的灰色收入为100两银子,那么他们一年所得就是2468300两。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90名船员,乘坐圣玛利亚号等3条帆船,从西班牙帕洛斯港出发,往西航行。
哥伦布的发现使人类开始进入全球化时代,世界各民族都被卷入其中,中国也不能例外。明代亡国之前,由于没钱组织军队镇压农民起义及抵御满清进攻,崇祯皇帝曾经向皇亲国戚、太监、大臣强行捐银,但是这些人个个哭穷,在政治高压之下,最多也就认捐一二万两银子,如公认为巨富的皇后父亲周奎和退休司礼监太监王之心都只肯认捐一万两。